- “AI 失業”對當代青年的影響及其應對——選自《青年探索》 作者:劉永謀;彭家鋒
前言
近年來,人工智能(AI)迅猛發展,人們在享受 AI發展帶來的技術紅利的同時,不應忽視其所導致的一系列社會問題。尤其是在當下就業形勢嚴峻,青年就業壓力增大的社會背景下,“AI 失業 ”值得深入研究。“AI 失業 ”本質上是一種技術性失業,是指人類勞動力被AI取代而導致的失業。僅從表面上看,它似乎是 AI 技術應用帶來的直接后果,但其深層次原因是 AI 技術的資本主義應用。
“AI 失業 ”現象或將變得愈加突出。加強青年職業規劃和促進青年勞動力素質提升、適當調整未來青年人才培養方向,以有效應對“AI 失業 ”的風險及挑戰。

(一)加強職業規劃促進素質提升
青年群體具有好奇心與適應力強、觀念前衛、親和新技術等特點,且進入 勞動力市場的過程與新技術發展和引入的過程更為同步,其所學知識和技能與 新技術更加匹配。而且,當前還僅處于“AI 失業 ”初期,這就給青年合理規劃 職業和進一步提升自身技能留下極其寶貴的時間。
1、青年應看到 AI 發展趨勢,合理規劃未來職業。據《青年就業與職業規 劃報告(2021)》顯示,當前中國青年普遍具有職業規劃意識,但仍缺少清晰、明確的職業規劃。雖然目前 AI 或將取代那些重復、機械、可程序化的常規工作,但它也確實創造了大量新工作,比如數據分析師、AI 工程師、機器設計師 和相關倫理研究員等。根據工信部《2019—2020 年人工智能產業人才發展報告》顯示,預計我國 AI 產業內有效人才缺口達 30 萬,人才供需比嚴重不平衡,市場對算法研究崗、應用開發崗和實用技能崗等技術型崗位的人才需求最 為旺盛,特別是機器學習和計算機視覺方向的人才需求在現階段最為突出。很 大程度上,這些工作是為青年準備的,因為其高度技術化和專業化,短期的教 育和職業培訓難以有效。比如曾在流水線上擰螺絲的普通工人很難通過職業培 訓干上數據分析師的活兒。因此,填補這一人才缺口的只能是那些從一開始就 瞄準這些職業的受教育青年。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所有青年都應從事 AI 相關工作,未來職業仍有多種選擇,例如近年來快速興起的新產業、新業態催生了電競選手、網絡主播、網絡作家等大量新職業,提供了更多的職業選擇。
2、要加緊提升青年勞動力素質,從 AI 替代的難易著手培養人的競爭優勢,增強抵御失業風險的能力。波士頓咨詢公司發布的《邁向 2035:4 億數字 經濟就業的未來》指出,掌握特定的專業技能(尤其是應用數字技術),以及具 備 AI 尚無法大規模取代人類的人際交互、創造性等能力將在未來形成競爭優 勢。此外,隨著 AI 更加廣泛地應用,未來社會必將是一個與 AI 共存、人機協 同的社會,這就要求青年要有較高的 AI 素養,即能懂、善用和反思 AI 的能力,使 AI 真正“為我所用 ”。
(二)適當調整未來青年人才培養方向
未來時代必然是 AI 時代,未來青年人才的培養也必然要求面向 AI 做出適當調整,讓青年為未來生活和工作做好準備。AI 雖然催生了大量新的工作崗位,但如果青年缺乏相關工作技能,再多的工作機會對他們來說也將無濟于事,因而只能通過專業的教育和培訓來幫助其勝任新的工作崗位。因此,面對 “AI 失業 ”和社會智能化趨勢,需要調整教育結構,著重培養以下三類青年人才。
1、要培養滿足市場崗位需求的專業應用型人才。當前我國勞動力市場存在中、低技能勞動力供過于求而高技能勞動力供不應求的就業結構性問題,特別是與 AI 相關的高技術型工作崗位的人才缺口較大。青年人才培養應當朝此方向發力,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調整人才培養的發展方向。
2、要培養滿足 AI 發展的研究型人才。未來的國際競爭是科技的競爭,而科技競爭的關鍵在于青年科技人才的競爭。因此,我國要在 AI 產業競爭中獲得優勢,就必須加快培養出一大批 AI 科研人才,特別是具備較強創新能力、能夠突破核心技術瓶頸的領軍型人才。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快建設國家 戰略人才力量,努力培養造就更多大師、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 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 年)》也強調,“要深化教育 改革,著力培育青年人才隊伍:在重點學科領域培養扶持一批青年拔尖人才;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和科研院所優勢基礎學科建設一批國家青年英才培養基 地。”
3、要培養“AI+”復合型人才。首先,要培養掌握 AI 相關的基礎知識和 思維方式、能夠在不同工作場景使用 AI 的復合型人才。未來社會將更加智能化,在一個由 AI 所塑造的環境中生活必然要求我們掌握這樣的能力。其次,要培養復合型人才的感知力、創造力、適應力、批判力、思維靈活性、社交溝通、談判以及問題解決等軟技能。這是人之長技,很難在短期內被 AI 取代。人文社會科學的力量將在這里得到發揮。總之,為滿足“AI+”復合型人才培養需 求,教育要由專業性人才培養向綜合性人才培養過渡,以適應 AI 時代的發展要 求。為此,應對現有課程內容、教學方式、教師隊伍等方面進行相應調整。面對日新月異的技術發展和社會變化,更全面的教育還應當包括終身學習和心理 建設能力,這對青年持續發展至關重要。高校應當及時更新教學內容,推動專 業和課程設置與市場需求銜接,提高教育的實效性。AI 教育還應向義務教育階段延伸,盡早開設 AI 通識課,讓每一個青年有更加公平和良好的起點
(三)在產業升級中抑制 AI 替代效應
以技術創新實現產業升級,是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動力和必由 之路。從產業升級的角度來看,AI 替代并不必然導致“AI 失業 ”。一方面,AI 替代的青年可以通過企業內部組織的針對性培訓成功實現崗位轉換;另一方面,通過產業升級為青年創造大量新的就業機會,這為抑制 AI 替代效應提供了 現實路徑。
1、應當在企業內部建立完善的職業培訓體系,定期開展青年員工培訓以更新其知識和能力體系,主動適應 AI 技術發展。企業要主動加強同科研院所交流,探索共建專業、課程、實習實訓基地等多種形式校企合作。同時,要努力培養青年的競爭意識和危機意識,積極提升自身創新思維、數據分析、計算 機應用等核心能力,主動適應時代發展。
2、應盡量通過企業內部消化方式,將冗余人員直接或通過再培訓轉崗,避免直接裁員。在 AI 自動化轉型升級過程中,在考慮成本效益的同時,應鼓勵企業主動承擔社會責任,減緩“AI 失業 ”帶來的社會沖擊。引進 AI 技術導致的失業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現有技能與 AI 技術不匹配,原則上可以通過職業 培訓幫助員工完成技能轉型,進而勝任新的工作。同時,要密切關注勞動力市場動向和產業升級對青年就業的影響,合理調控技術設備引進過程,確保新技術升級改造平穩推進。
3、要實現創新驅動發展進而提供更多新就業崗位。企業要以技術創新為驅動力,積極開發新產品,拓展更大銷售市場,重構全新的 AI 產業模式和生態,在追求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同時,為失業青年提供更多新職業和新崗位。同時,要將產業升級同產業轉移相結合,在東西部發達與欠發達地區之間形成梯 度性發展,發揮地區優勢,為青年群體帶來更多發展機遇和就業選擇。
小結
在應對“AI 失業 ”沖擊時,選擇發展路徑、調控技術發展速度,只能暫緩 失業風險,而通過合理制度安排,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認識到這是一個長期目標,需要一個過程。政府應盡力而為,循序漸進,因為“即使將來發展水平更高、財力更雄厚了,也不能提過高的目標,搞過頭 的保障,堅決防止落入‘福利主義 ’養懶漢的陷阱。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以 AI 發展助推 AI 式共同富裕,以 AI 式共同富裕解決 AI 失業問題,將成為中國制度優勢的又一深刻體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