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04來源:土人設計
北海市濱海國家濕地公園由鯉魚地水庫及馮家江組成,面積約4.46平方公里,包含江、渠、塘、湖、海、灘多種生態要素,是北海市重要的生態廊道,其生態環境質量直接影響到北海濱海地區尤其是紅樹林保護區的生態系統健康。
北海市濱海國家濕地公園(馮家江流域)水環境治理工程
環 境 問 題
受歷史原因和人類活動影響,馮家江流域生態環境不斷惡化。馮家江沿線共存在大小排污口363個,蝦塘養殖面積近2000畝,養豬場24個。點源、面源污染嚴重,僅雨污口排入馮家江的污水總量達到每年1650萬立方米,污染物排放量超出環境容量的160%以上。馮家江水質長期處于劣Ⅴ類,且近年來呈現惡化趨勢,導致生物多樣性嚴重下降,紅樹林面積逐年減少。
生態修復前
2017年4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北海時提出“把海洋生物多樣性濕地生態區域建設好”。同年7月,北海市開展濱海國家濕地公園(馮家江流域)水環境治理工作,旨在保護和修復紅樹林濕地,重現碧海銀灘。
設計充分踐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理念,統籌水環境系統治理工程,實現污染治理與生態修復互相促進,成功修復紅樹林370畝,修復濱海植被30畝,人工種植紅樹林270畝,紅樹林人工種植保存率從不到20%增加到50%以上,重現了水清岸綠、鷗鷺翩翩的生態濕地環境,為紅樹林資源的保護與修復樹立了北海樣本。
生態修復后
污 染 治 理
通過點源和面源的污染治理,恢復 “江、渠、塘、湖、海、灘” 的自然交換功能,全面改善馮家江水體水質。
01點源污染治理
通過設置調蓄池收集初期雨水,鋪設截污管網截流污水,集中至污水處理廠進行深度處理,再生水成為保障河流水質的穩定清潔水源,并通過水庫、河流濕地的自然凈化作用,進一步改善水質。
02面源污染治理
將馮家江沿線清退的蝦塘改造成為具有截留凈化功能的生態濕地。拆除蝦塘原有水泥護砌,改為生態護坡,恢復自然交換功能,擴大植被與水體的接觸面積,提升凈化效率;種植黃菖蒲、金魚藻等有凈化作用的水生植物,有效吸收、分解水體中的多種污染物質;同時沿江設置植被緩沖帶,進一步截流與凈化面源污染。
設計前
設計后
生 態 修 復
對現狀江、渠、塘、湖、海、灘六大要素進行生態修復,恢復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提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自北向南形成湖庫、基塘、紅樹及沙洲四大生境。
01馮家江生態修復
馮家江沿岸共計近2000畝養殖蝦塘。項目摒棄把蝦塘全部填平的傳統工程做法,采用 “去硬還生”的生態修復策略,將蝦塘改造成為具備不同生態功能的濕地系統:
1. 海綿濕地生境:約51%蝦塘改造成為具有面源污染截留及雨水收集功能的海綿濕地,為淡水生物提供棲息地。
海綿濕地
2. 紅樹生境:約26%的蝦塘改造為增強濱海生境穩定性的咸淡水濕地及紅樹林灘地。通過引水—成島—栽植,恢復紅樹生境,成為候鳥遷徙生態通道上的越冬棲息地,同時作為撫育我國所有半紅樹品種的科研基地。
紅樹生境
3. 人工凈化濕地:約12%的蝦塘改造為人工強化凈化濕地,通過濕地凈化后水質可達到地表Ⅳ類水質標準。結合“濕地宣教中心—人工濕地—凈化展示塘”可提供科普教育功能,提高市民生態環保意識。
人工凈化濕地
4. 生態養殖試驗基地:保留11%的蝦塘作為生態養殖試驗基地,研究生態養殖的新思路與新技術。其中面積較大的改造為果基魚塘,構建循環生物鏈。
02鯉魚地水庫生態修復
通過改造水庫周邊現狀坑塘,營造生態洲島,豐富棲息地類型,延長水體岸線,提升水體自凈能力。岸上種植小葉榕、三角梅、野芋、大葉油草等鄉土植物,形成“水上森林”—“地上綠毯”—“水下秘境”,全面改善水庫生態環境。
生態洲島
03三江明渠生態修復
三江明渠是北海市老城通往馮家江片區的重要廊道。近年來,水質惡化給兩岸居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嚴重的影響。方案保留現狀長勢良好的喬木,并通過補植地被、灌木與濕生植物,過濾和截留地表徑流污染,改善水體水質與自然生境。
景觀構筑物
紅 樹 培 育
組建科研團隊攻關半紅樹植物育苗造林技術,摸索出高鹽分、長時間海水浸泡等不良立地條件下,半紅樹關鍵育苗基質建立及移栽技術手段,并成功引入馮家江流域進行生態修復。在科學研究基礎上建立植物培育基地,共計培育水生植物36種,研究其對當地環境的適用性以及改善水質、消解污染物的能力,自主培育南方堿蓬、闊苞菊等耐鹽堿植物。
半紅樹/假茉莉
在馮家江中下游區域選用有利于水質改善的玉蕊、銀葉樹、黃槿等本地半紅樹和濱海植物,構建復合生態結構,形成穩態的紅樹生境,為鳥類提供筑巢、覓食、藏匿之所。駁岸選用厚藤、南方堿蓬、鹵蕨等,起到固土護岸、保持水土的作用,同時避免紅樹林生態修復中“品種單一化”和“景觀一致化”的問題。
鳥類棲息地
結 語
相比于自然條件良好的國家濕地公園,本項目場地本底條件欠佳,從粗放型養殖轉型為國家濕地公園的過程,是踐行“兩山理論”和“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的生動實踐,對我國沿海地區紅樹林生態修復工作起到了積極的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