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26來源:景觀專輯
四川南部水城禹跡島公園藉由森域景觀設計手法,借助城市山水、文化資源的聯動,構建了一處文城一體、產城一體、景城一體的生態人居環境。建成后的公園既成為市民休閑健身好去處,又為提升南部縣綜合承載能力和競爭力,促進縣域經濟快速發展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
▼自然環境 ?三映景觀攝影
設計概述
生態新軸線——嘉陵明珠璀璨江畔
項目位于四川“成渝第二城”之稱的南充市南部縣滿福壩新區。“一部南部史,千古親水情”,千百年來,嘉陵江水在此浩瀚奔騰,澤潤萬物,川北人民在此繁衍生息,共譜華章。設計本著敬畏自然、進發未來的原則,提出“嘉陵明珠、璀璨江畔”的理念,將嘉陵江水引入場地,營造城在水上,水在城中的南部水城,為人的親水活動創造更貼近的直觀體驗。
▼自然環境 ?三映景觀攝影
文化新景觀——上善若水茹古涵今
相傳上古時期,洪水泛濫,民不聊生,大禹臨危受命消滅水患,以疏通河道、拓寬峽口之法,終讓水脈暢通,百姓安居樂業。在踏遍神州萬里治水的過程中,大禹在南部縣亦留下了寶貴的遺跡。為傳承歷史文化,致敬大禹科學治水的精神,設計在滿足大型公園與特征性視覺景觀帶的前提下,將大禹文化容于整個場地中,通過線條構建與形式象征來展現大禹的一生,打造南部水城相融的文化名片。
▼視覺景觀帶 ?三映景觀攝影
城市新門戶——盛世畫卷張光含弘
作為新老兩城的視覺紐帶,片區內河水系的打造,充分將水體資源與場地內部結合,實現了曲水連城,藍綠交織,有機相生的城市發展目標。通過對大地景觀的地形梳理及植物的片植,強化自然語境,力求形成一個隔世恍惚的南部畫卷盛景。現代景觀的場地營造有效提升了城市品質,最終為南部打造一座集民眾休閑、形象展示、節日慶典的特質化空間。
▼不同景觀片區 ?舒鶴
▼不同景觀片區 ?三映景觀攝影
森域景觀設計策略
針對現今濱水風光帶多只注重濕地營造,從內陸到江邊的植被過渡缺失,導致出現強烈的沿江設計帶痕跡,景觀生態著力缺乏的問題,禹跡島公園項目借助原生林、補植林、人工片植林和特色景觀林巧妙完成過渡帶設計,完美實現從原生到人工造景的轉換。
▼水系的打造 ?舒鶴
▼水系的打造 ?三映景觀攝影
原生態 —— 園林化的縱深打造
傳統濱水帶強調的是濕地系統的生態化打造,將濱水濕地的液泡生態、自凈系統做到極致。但是從濕地生態逐步向林區生態轉變的過程中,卻被城市道路和濱江堤防所阻斷。
▼親水步道 ?三映景觀攝影
為了營造更完善的生態系統,在規劃之初,設計打破固體邊界的障礙,充分考慮濱江帶與城市濱水公園的結合,由內到外構建了江邊灘涂—濕地系統—原生林—人工化園林區域—城市邊界的縱深林線,讓自然和城市更完美的融合。
▼景觀步道打破固體邊界 ?三映景觀攝影
固態到流體的設計轉變
面對濱水空間和城市邊界之間通常橫貫著的固態防洪措施,傳統的設計手法是將其作為平行于河道的空間存在,設計亦依此圍繞展開,最終形成了第二條平行于濱水帶的線性空間:一條由大小節點和步道系統串聯,圍繞防洪道路盤桓的固態模式。
▼多層次線性空間 ?三映景觀攝影
為了規避避防洪措施對整個濱江帶的線性控制,設計借鑒中國園林的造景手法,構建了多個不同的“局”形態,通過多個圍合空間,打造中國山水畫中的連續多滅點場景,形成流動畫卷。
▼透過層層植被的視野 ?三映景觀攝影
▼透過層層植被的視野 下?黃葉盛
水岸景觀的有機整合
傳統的設計中,將灘涂原生林、堤岸補植林、藍綠人工林三個區域分隔開來的方式對水生態的幫助甚微,由于植物根系發達的特性會導致某些強勢樹種大面積侵蝕到原本希望分開的其他空間,最后得到的是經不起時間洗刷的環境風貌。
▼植物與步道 ?三映景觀攝影
因此,在本項目中,設計對地上和地下空間進行了系統考量。針對地上水岸,通過視覺通廊的打造,在不破壞原生林邊界的前提下,對其適當進行組團化梳理,如適當清理胸徑小于10公分以下的喬木等,從而營造山水園林的藝術效果。針對地下水岸,則通過人工手段來阻斷菖蒲、巴茅、蘆葦等植物根系的無限制延展,令水道進入灘涂地塊,從而變灘涂為濕島,改善鳥類的覓食空間和大型鳥類的棲息之地。
▼森林景觀 ?三映景觀攝影
一島一世界一水一乾坤
針對地幅闊大綿長的外灘區域,設計通過地形的塑造、植物疏朗關系的調整、密植組團與道路的圍合、停駐場地的打造以及特色旱溪的營造,提供了豐富多樣的視覺感官體驗。使游客在游覽的過程中,既能感受到山河磅礴的壯麗,又能有游園細節上的回味。
▼景觀涼亭 ?三映景觀攝影
作為市政公園,項目需兼顧游人體驗感和參與性,但決不能以犧牲原生林為代價。因此,設計師采用或疏減遷移、或完整保留等方式,實現原生林生態價值最大化。同時,棧道設計亦順應林下空間進行調整:寬處自然形成停駐小廣場,窄處則以蜿蜒小路延伸至林中。游人漫步其中,一切仿若天成,可盡情欣賞自然的樂章。
▼順應自然的岸線處理 ?三映景觀攝影
精挑細選的植物構建了一處自然形態格局完整、功能及空間布局疏密有致、景觀與植物系統豐富的,以生態為基底的市民活動空間。設計通過原生場地、設計風格、苗木資源等各因素進行整合考量,將變與不變都蘊藏于設計思考中,為每一棵植被都找到最適合生長和被觀賞的位置。于每一位游客而言,其到達的當下就是最美的時光。
▼人與景觀的互動 ?三映景觀攝影
山體設計以“寒梅勁松”為主題,在描繪南部滿福壩的畫卷中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從全國各地精選而來的78株造型黑松,依株型、高度、方向、姿態等不同,與專業的景石大師所布置之景石互為就勢,共同勾勒出一幅意境深遠的山水墨畫。紅梅、茶梅等精品植株的加入,則為這幅山水墨畫增添了雅致氛圍。
▼開放的活動空間 ?三映景觀攝影
“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萬山中”。南部水城禹跡島公園,以歸于自然、融于自然的去風格化手法,平衡河道開發與生態自然的矛盾,營造出歷久彌新、生生不息的新型水岸景觀空間。春花夏長,秋落冬藏,在禹跡島公園,人與水以最親切的形式重新鏈接,與城市共呼吸,續寫著親水南部新的記憶篇章。
▼植被細部 ?三映景觀攝影
(本文不做任何商用,僅供學習交流。如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