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10來源:濕地中國
濕地生態系統的巨大服務功能,已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認識。聯合國千年生態系統評估(MA)認為,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是指人們從生態系統獲取的效益,而濕地因為下凈水質,上潔空氣,被譽為“地球之腎”。
濕地既是水源,又可滯洪,被冠以“綠色水庫”或“生物貯水庫”之稱;濕地不但是人類生命和文明的搖籃,又為人類源源不斷地提供可再生資源,更被加封為“物種基因庫”。
濕地具有多種功能和價值。根據人類利用濕地的方式和濕地功能的性質,人們將其劃分為直接利用價值和間接利用價值。
直接利用價值表現為水資源、濕地產品(糧食、魚、蝦、蟹、貝、藻類、蓮、藕、菱、芡、木材、蘆葦、藥材等)、濕地礦產、能源(如泥炭)、水運、旅游、教育與科研價值等。
間接利用價值(功能價值)指濕地在蓄洪防旱、調節氣候、控制土壤侵蝕、促嫩造陸、降解環境污染等方面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濕地擁有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是眾多野生動物特別是珍稀水禽的繁殖和棲息地。
濕地退化將使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下降或喪失。從濕地喪失與退化對區域農業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分析,其主要危害有以下方面:
01 加劇了洪澇與干旱災害
湖泊濕地因圍墾和泥沙淤積,調蓄湖面大大萎縮,調蓄功能下降,導致洪澇災害加劇。沼澤的草根層和泥炭層,持水能力大,有“生物貯水庫”之稱,但由于大面積開墾沼澤,三江平原蓄水和均化洪水的功能被削弱,加大了洪澇災害造成的損失。
02 濕地污染加劇了水資源短缺,給工農業生產帶來巨大損失
我國的水資源總量雖較大,河川徑流量達27115億立方米,但因人口眾多,耕地面積大,因此,人均占有水量僅相當于世界人均水量的26%。
目前,全國水資源供需矛質十分突出的地區,主要有北方的黃淮海平原、遼河中下游、遼東半島、膠東半島、山西能源基地,以及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其中,城市供水緊張的形勢尤為嚴峻。在全國467個城市中,有近300個城市缺水。
農業增產在很大程度上與發展灌溉有關,而增加有效灌溉面積又受制于水資源。
濕地的水質污染,使許多河段和湖泊淪為劣V類水質,喪失了使用功能,形成了水量越少、水污染越重的惡性循環,加劇了水資源緊缺狀況。
03 濕地萎縮使漁業資源受損
漁業是大農業的重要部門,長江中下游是我國淡水漁業生產基地,但圍墾、污染和江湖阻隔破壞了湖泊的生態環境,直接影響水產資源的自然增殖,導致漁業資源衰退。
水生植物是湖泊濕地生態系統的初級生產者,在維持湖泊生態系統健康發展中有重要作用。圍墾不僅直接導致菱、蓮、芡、葦等水生經濟植物分布面積驟減,同時也使魚類賴以繁衍的空間縮減。
在天然魚類資源本已不斷減少的形勢下,酷魚濫捕又進一步加速了魚類資源的衰退,天然捕撈產量下降,尤其是大型魚類和高齡魚類越來越少,低齡魚和幼魚在捕撈產量中所占比例越來越高,使天然捕撈漁業生產陷入惡性循環之中。
04 土壤侵蝕和海岸侵蝕加劇
濕地植被的破壞導致土壤侵蝕加劇,土地生產力下降。
三江平原沼澤在開墾過程中,平原區的島狀林幾乎被砍伐殆盡,加上沼澤、草甸植被的破壞,風行無阻,風蝕日益加劇,平原區約有近百萬公頃農田遭受風蝕危害。在松花江以北的窠北、綏濱地區,植被破壞后還出現局部沙化。
海岸侵蝕是我國濱海濕地區存在較為普遍的問題。植被破壞、開采砂石和礦物,以及受臺風、潮流的襲擊是造成海岸侵蝕的主要因素。
在沙質海岸區,采挖建筑用沙已使許多沙質海岸遭受破壞,海岸侵蝕加劇。一些沿海濕地的破壞使許多沿海城鎮嚴重地受到海水的侵蝕和滲透,海水對淡水系統的影響直接威脅著當地的淡水資源,尤其是地下水超采導致海水大范圍倒灌。